ENG  |  
《辦好教會——丁光訓與他的時代》
《辦好教會——丁光訓與他的時代》
Reconstructing Christianity in China: K. H. Ting and the Chinese Church

魏克利  (Philip L. Wickeri)
陳睿文 校
倪雪映、任曉哲、陳睿文

978-988-8165-65-0
260.00
:592

書籍簡介及推介

        丁光訓主教的故事是一部遼闊的中國教會故事中的一部分,他歷經一個動盪變遷的迷人世紀。

        這本關乎丁光訓主教生平與時代的著作,講述丁主教在更新和重建中國教會上所扮演的角色,評估他對基督教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本研究通過檔案資料、已出版和未出版的資料,以及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丁主教採訪來進行建構。

本書詳盡且準確地描繪了我的父親丁光訓。作者運用他人所未使用的資料,對丁光訓的一生及其所處的時代賦予了全面客觀的描繪及同情的理解。魏克利教授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和家父一起共事近二十年。在此,我向每一位希冀更好理解丁光訓主教生平及時代的讀者誠摯推薦這部力作。

—丁言仁(丁光訓主教之子,南京大學外語學院英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這是一本傳記的典範。魏克利博士不單是一位優秀學者,更是丁光訓主教的好友和同工。他將丁主教的一生及貢獻,用生動和細緻的文筆活生生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鄺保羅(香港聖公會榮休大主教)

 

這是一部對於每一位關心中國教會的人士而言必讀的、絕不可缺的力作。該書研究詳盡,觀點公允。有鑑於作者與莫測的丁主教有着20多年的獨特交往,令其對中國教會史及丁主教本人持有獨到的視角。魏克利進行了一項極好的個案研究——儘管這一個案必定會引發爭論——由此我們應將丁光訓視作現代中國最為重要的教會人士。

—裴士丹(Daniel Bays),前美國加爾文大學歷史系教授及亞洲研究中心主任

 

丁光訓靈活的聖公宗思想使其在激烈的革命中秉持作為愛國的中國人及忠信的基督徒這一雙重身份。他不僅斡旋於凱撒和上帝之間,另與中國國內及國外不斷變化的信仰觀念進行鬥爭。魏克利為我們提供了一本觀乎中國最為重要的基督教領袖讚賞性及批判性兼備的傳記,且該傳記的方方面面均被極好地聯繫在一起。

—白霖(Lynn T. White III),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系教授

 

魏克利的這部鴻篇巨作講述了丁光訓在動蕩歲月中更新和重建中國教會的故事。作者將作為知識分子、政治神學家、教會領袖及愛國者的丁光訓形象置於中國處境中,探討了一位在中國政治現實背景下為教會不懈努力者的務實的理想主義。

—白居迪(Judith Berling),美國柏克萊聯合神學研究院教授

作者及譯者簡介

作者簡介

魏克利(Philip L. Wickeri)

普林斯頓神學院宗教與社會學哲學博士、美國聖公會太平洋神學院榮譽神學博士。現任香港聖公會大主教神學及歷史研究顧問。任教於澳洲查理斯特大學—聖公會明華神學院。著有Seeking the Common Ground: Protestant Christianity, the Three-Self Movement, and China's United FrontThy Kingdom Come: A Photographic History of Anglicanism in Hong Kong, Macau, and Mainland China(合著),主編有「在華聖公會歷史研究系列」等。

譯者簡介

倪雪映

香港中文大學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系博士。現任香港NM OPTIM Limited公司執行總裁。

 

任曉哲

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學碩士。現任高級工程師。曾參與《中國人的宗教生活》索引編撰等。

 

陳睿文

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研究哲學博士。香港聖公會檔案館歷史研究中心研究員。任教於澳洲查理斯特大學—聖公會明華神學院,博士生導師。奧地利維也納國立音樂暨藝術表演大學訪問學者。著有《福音永流:香港聖公會聖士提反堂史(1865-2015)》、A Short Biography of John Shaw Burdon: Bishop of Hong KongFragrant Flowers Bloom: T. C. Chao, Bliss Wiant and the Contextualization of Hymns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a等,並合著和主編多部作品。

目錄

鳴謝
書中圖片說明
丁光訓剪影

引言

第一部 在中國、教會、世界中塑形(1915-1951)
第一章 早年歲月(1915-1937)
一、一九一五年及之後的上海
二、家庭與童年
三、聖彼得堂
四、聖約翰大學的本科學習

第二章 佔領期上海的生活與工作(1937-1945)
一、戰時上海的理性與道德抉擇
二、學生工作與青年會
三、回歸神學研究與牧職考量
四、婚姻、學生禮拜堂與戰爭的終結


第三章 海外事工與學習(1946-1951) 
一、加拿大基督教學生運動幹事
二、在紐約的學習
三、日內瓦的世界基督徒學生聯盟幹事
四、對傳教的新認識

第二部 中國基督教的解構(1951-1976) 
第四章 回到「新中國」(1951-1956) 
一、重定方向 
二、金陵協和神學院 
三、三自領袖 
四、浙江主教 
五、重建國際聯繫 

第五章 隨波逐浪(1956-1965) 
一、保持基督教存在 
二、反右運動 
三、東方之旅 
四、政治掛帥 

第六章 文革歲月(1966-1976) 
一、南京的文革 
二、文革繼續 
三、回歸公共生活 
四、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五、文革的終結 

第三部教會與社會的重建與更新(1977-2006) 
第七章 恢復與復興(1977-1983) 
一、宗教政策的恢復 
二、宗教研究的重生 
三、教會生活的復興 
四、重建國際關係 

第八章 改革開放中的變遷(1984-1989) 
一、神學反思 
二、理順關係之一:教會和國家 
三、理順關係之二:在愛中構建肢體 
四、愛德基金會同國際基督教間的合作 

第九章 蕭條與復興(1989-1996) 
一、「六四」及其餘波 
二、復甦與社會契約的協商 
三、加強教會 
四、中國和世界 

第十章 神學思想建設(1997-2006) 
一、「退而不休」 
二、《丁光訓文集》 
三、神學思想建設 
四、求同存異 
五、公共參與 

結語 
後記 
書目 
一、丁光訓書目(1936-2015) 
二、作者對丁光訓之訪問 
三、作者對其他人之訪問 
四、期刊 
五、中文書籍及文章 
六、英文及其他西文書籍及文章 
索引 
作者及譯者簡介 

Institute of Sino-Christian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