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rrative, Tradition, Faith: A Search for the Social Identity of Sino-Christian Theology
Narrative, Tradition, Faith: A Search for the Social Identity of Sino-Christian Theology
《敘事傳統信仰——對漢語神學社群性身份之尋索》

Jason Lam

978-962-8911-70-7
80.00
:296

書籍簡介

本書環繞漢語神學運動從開始以來的一個核心爭議而展開,從敘事向度,並站在現代中西傳統文化交流的視野中,對「漢語神學的社群性身份」作出積極的回應。作者指出,漢語神學運動已演化出一種類似儒教的擴散式社群以至公共信仰,它沒有像制度式宗教般產生出明顯的教士制度,卻依存於既有的學術、教育、文化等建制中。一方面,它固然欠缺一般社團組織的群體能量;但另方面,在中國大陸當下公民社會尚未健全發展的狀況下,卻又能超脫一些宗教制度上的樊籬,而成為公共學術文化領域裏的一股新興話語力量,並參與到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過程中。中國文化會否把這種學人間的公共信仰納入其現代轉型中之有機組體內,而基督宗教又會否願意視此為其大公傳統中的嶄新一員,以致引發傳統變遷和身份再塑形議題,是當代中國知識份子的一個重要思想掙扎。

作者簡介

林子淳

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學術及出版主任、研究員,並於多所大學及神學院兼任教席。專著及編著有《多元性漢語神學詮釋》、《漢語基督教經學芻議》、《哈貝馬斯與漢語神學》等。

目錄

楊序

游序

作者前言

第一章:漢語神學的社群身份和神學頪型

一、引言
二、漢語
三、神學研究的合法性問題
四、學術語境的變遷和神學論述的困境
五、神學頪型與譜系的形成
六、漢語神學論述的建構方向
七、結語

第二章:《聖經》詮釋與基督教傳統的關聯

一、引言
二、《聖經》詮釋與信仰傳統和身份
三、從現代神學頪型檢視《聖經》詮釋問題
四、比較經學的視角與傳統和身份變遷問題
五、當代《聖經》研究概況及漢語神學問題意識
六、結語

第三章:位格性轉變與神學人的身份危機

一、引言
二、身份提問背後的問題意識
三、巴特神學的觀念論痕跡
四、教會作為相互主體性決斷的基礎
五、邁向一種開放性的社群詮釋進路
六、對建構漢語神學的啓示
‧6.1 認信性與教會性的壐思
‧6.2 漢語神學人的社群內劃分
‧6.3 一種能充量兼容的神學平台
‧6.4 在文化融合過程中出現的矇矓性
‧6.5 一種具社群性之神學的期待
‧6.6 無形宗教與公共信仰

第四章:公共領域中的神學論述策略

一、引言
二、從神學表述張力透析現代性語境設置
三、哈貝馬斯論宗教在公共領域的角色
‧3.1 態度轉變的歷程
‧3.2 轉變的論據分析
四、對漢語神學論述進路的社群性反思
‧4.1 現代變遷中的歷史傳承作用
‧4.2 公共論述的力量和身份危機
‧4.3 漢語神學的社群性特徵
‧4.4 接受轉譯要求的語境性分析
‧4.5 神學公共論述的策略性方向

第五章:發展一種具比較視野的神學詮釋

一、引言
二、檢視當代中國詮釋學的建構問題
‧2.1 中國詮釋學的本真關注
‧2.2 對普遍詮釋學原素的吸納
三、對兩種西方當代進路的批判性比較
‧3.1 解構主義的立場
‧3.2 詮釋學的立場
‧3.3 解構主義的回應
‧3.4 詮釋學的回應
四、結語

第六章:《聖經》互文性與敍事身份的建構

一、引言
二、從作品的封閉性到文本的開放性
三、利敍故事理論的洞見
‧3.1 從隱喻的轉化至情節的綜合功能
‧3.2 利科式的縱跡與歷史
‧3.3 時間性交織和讀者參與的再塑形
四、《聖經》的互文性與信仰傳統的建立
五、總結與餘論

第七章:漢語神學人的社群塑形

一、引言
二、以色列宗教的敍事身份塑形過程
三、初期基督教的敍事身份塑形過程
四、敍事身份塑形的神學機制
五、處於兩種宗教文化傳統間的再塑形

Institute of Sino-Christian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