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    |
羣策羣力 衆志成城

      自二○○四年起,爲策动中外学人参与本所学术方向及策略制定,我们特设学术委员会的谘询机制,期许凝聚各方学界学友共襄建设汉语神学/汉语基督教研究之大业。首届学委会设七人,分别是四位内地学人及三位港臺与海外学人。内地的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高师宁教授、清华大学的王晓朝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杨慧林教授及复旦大学的张庆熊教授;港臺与海外的包括香港中文大学的赖品超教授(委员会主席)、北美西雅图大学的陈佐人教授及英国伯明罕大学的邓守成教授。委员会按需要再邀请相关学人赴会共商。本所总监办公室暨全职学术人员与学术委员会形成良好的策略互动和共济关系。

      本年我们举办了第三次学委年会,委员会除了评审本所全年工作外更商讨具前瞻性议题,就此委员会特别邀请其他相关学人共商,包括武汉大学的赵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何光沪教授及李秋零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卓新平教授和本所杰出教授温伟耀博士。会议记录情商谢志斌博士襄助。

鉴于上述前瞻议题将塑造本所未来数年的工作策略,今把部份内容编修整理后公诸同好,期许觅得更多同路人,共襄志业。

前瞻性议题:未来五年内本所在推动汉语神学/汉语基督教研究扮演的角色和功能

      - 杨总监简略回顾了国内学术界89年前、89年后、2000年后三个时期的人文学术视野内基督教研究的变化,提出促进人文基督教神学与教会神学对话和沟通的需要性以及「公共知识份子」的现象,期望委员会提供思路探索汉语神学的未来角色。

      - 有委员强调,汉语神学不应从属教会,而应面向公共学界。汉语神学的对话群体和发展的空间主要是公共学界;汉语神学是多元性和深具创造力的,例如从事教父学研究的同时也可以发展出具当代政治神学的思路。

      - 另有委员提出,汉语神学也应与不同的教会羣体对话,对话双方应是平等和互相尊重,双方都应警觉性地避免以指导或领导心态进行对话。

      - 另有委员以自己的经验,谈到作爲一位严谨的学者同时也可以是一位热心参与教会工作的信徒,两者关系并行不悖,关键在于如何运用适切的语言向不同的群体说话,当然汉语神学的核心任务在于探讨如何在公共学界引进基督教学术作为中国学术的组成部份。

      - 有委员认爲,未来五年本所的发展方向和理论架构离不开中国社会的公共空间和学术思潮的发展,为此掌握当前两岸三地的学术形势是关键的。

      - 另有委员认定,关于汉语神学的未来角色,应进一步加强其公共性,公共性与神学性本来就不可分割。

      - 有委员认爲汉语神学在内容上将不断有所突破和发展,为此无需给汉语神学过早提出定义性的说明。

      - 有不少委员认同李秋零教授新撰文章「汉语神学的身份与合法性」一文的结论,简括如下:

一、「汉语神学」是一个术语,它被用来概括古往今来一切以汉语爲表达形式的基督神学。

二、「汉语神学」是一个理念,它的倡导者和推进者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爲它注入了一系列「应然」的特质。鉴于它尚未被人们普遍接受,它是神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三、「汉语神学」是一个运动,它的倡导者、推进者、支持者、合作者们爲实践上述理念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四、中国大陆的基督教研究不是一种神学,也无意建设一种神学,但它的一个部分却无疑已与「汉语神学」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密切合作关系。

      - 会议主席赖品超教授总结委员会一致肯定:

      - 本所在中国大陆学界所推动的汉语神学什具成效及价值;

      - 鼓励汉语神学界以开放心怀与不同教会群体展开对话;

      - 致力发展汉语神学的公共性;

      - 肯定汉语神学对教会神学具互相参考及补充的作用。

      从我作为研究所总监的角度,我对李秋零教授的四点结论身同感受,他确切成功地以精要字句说明汉语神学的起始、发展和现状。第一点概括说明广义的汉语神学,随后三点概括说明狭义的汉语神学,其中第二和第三点更扼要地点示汉语基督教研究所、中国大陆的基督教研究学人和汉语神学三者的互动关系。第四点的潜台词更是说明,鑑于中国大陆的特殊宗教政策和以无神论为主导的学术环境,大部份中国学者参与汉语神学/汉语基督教研究的目的旨为借此扩阔其自身学科的研究视域和丰富中国学术资源。纵是如此,他们的研究成果(不论是边缘或是核心的神学课题)却无疑巳与汉语神学形成不可切割的有机关系。尤有进者,我还是满有信心的指望,汉语神学将有益于本土教会神学和普世神学。

这是我的祈祷,也是我的远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