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  
羣策羣力 衆志成城

      自二○○四年起,爲策動中外學人參與本所學術方向及策略制定,我們特設學術委員會的諮詢機制,期許凝聚各方學界學友共襄建設漢語神學/漢語基督教研究之大業。首屆學委會設七人,分別是四位內地學人及三位港臺與海外學人。內地的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高師寧教授、清華大學的王曉朝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的楊慧林教授及復旦大學的張慶熊教授;港臺與海外的包括香港中文大學的賴品超教授(委員會主席)、北美西雅圖大學的陳佐人教授及英國伯明罕大學的鄧守成教授。委員會按需要再邀請相關學人赴會共商。本所總監辦公室暨全職學術人員與學術委員會形成良好的策略互動和共濟關係。

      本年我們舉辦了第三次學委年會,委員會除了評審本所全年工作外更商討具前瞻性議題,就此委員會特別邀請其他相關學人共商,包括武漢大學的趙林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的何光滬教授及李秋零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卓新平教授和本所傑出教授溫偉耀博士。會議記錄情商謝志斌博士襄助。

鑒於上述前瞻議題將塑造本所未來數年的工作策略,今把部份內容編修整理後公諸同好,期許覓得更多同路人,共襄志業。

前瞻性議題:未來五年內本所在推動漢語神學/漢語基督教研究扮演的角色和功能

      - 楊總監簡略回顧了國內學術界89年前、89年後、2000年後三個時期的人文學術視野內基督教研究的變化,提出促進人文基督教神學與教會神學對話和溝通的需要性以及「公共知識份子」的現象,期望委員會提供思路探索漢語神學的未來角色。

      - 有委員強調,漢語神學不應從屬教會,而應面向公共學界。漢語神學的對話群體和發展的空間主要是公共學界;漢語神學是多元性和深具創造力的,例如從事教父學研究的同時也可以發展出具當代政治神學的思路。

      - 另有委員提出,漢語神學也應與不同的教會羣體對話,對話雙方應是平等和互相尊重,雙方都應警覺性地避免以指導或領導心態進行對話。

      - 另有委員以自己的經驗,談到作爲一位嚴謹的學者同時也可以是一位熱心參與教會工作的信徒,兩者關係並行不悖,關鍵在於如何運用適切的語言向不同的群體說話,當然漢語神學的核心任務在於探討如何在公共學界引進基督教學術作為中國學術的組成部份。

      - 有委員認爲,未來五年本所的發展方向和理論架構離不開中國社會的公共空間和學術思潮的發展,為此掌握當前兩岸三地的學術形勢是關鍵的。

      - 另有委員認定,關於漢語神學的未來角色,應進一步加強其公共性,公共性與神學性本來就不可分割。

      - 有委員認爲漢語神學在內容上將不斷有所突破和發展,為此無需給漢語神學過早提出定義性的說明。

      - 有不少委員認同李秋零教授新撰文章「漢語神學的身份與合法性」一文的結論,簡括如下:

一、「漢語神學」是一個術語,它被用來概括古往今來一切以漢語爲表達形式的基督神學。

二、「漢語神學」是一個理念,它的倡導者和推進者以自己的理論和實踐爲它注入了一系列「應然」的特質。鑒於它尚未被人們普遍接受,它是神學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三、「漢語神學」是一個運動,它的倡導者、推進者、支持者、合作者們爲實踐上述理念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四、中國大陸的基督教研究不是一種神學,也無意建設一種神學,但它的一個部分卻無疑已與「漢語神學」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密切合作關係。

      - 會議主席賴品超教授總結委員會一致肯定:

      - 本所在中國大陸學界所推動的漢語神學甚具成效及價值;

      - 鼓勵漢語神學界以開放心懷與不同教會群體展開對話;

      - 致力發展漢語神學的公共性;

      - 肯定漢語神學對教會神學具互相參考及補充的作用。

      從我作為研究所總監的角度,我對李秋零教授的四點結論身同感受,他確切成功地以精要字句說明漢語神學的起始、發展和現狀。第一點概括說明廣義的漢語神學,隨後三點概括說明狹義的漢語神學,其中第二和第三點更扼要地點示漢語基督教研究所、中國大陸的基督教研究學人和漢語神學三者的互動關係。第四點的潛台詞更是說明,鑑於中國大陸的特殊宗教政策和以無神論為主導的學術環境,大部份中國學者參與漢語神學/漢語基督教研究的目的旨為藉此擴闊其自身學科的研究視域和豐富中國學術資源。縱是如此,他們的研究成果(不論是邊緣或是核心的神學課題)卻無疑巳與漢語神學形成不可切割的有機關係。尤有進者,我還是滿有信心的指望,漢語神學將有益於本土教會神學和普世神學。

這是我的祈禱,也是我的遠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