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  
跨學科、共色和本色的漢語神學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在中國大陸學界曾有過一股引進西學之風潮,「漢語基督教研究/漢語神學」在研究所與部分中國學人的倡導下遂乘西風一併引進,起始點立足於文史哲等人文學科為研發基礎,往後十數年逐步發展成以人文學界為立足點的漢語基督教研究及漢語神學。

經過近二十年的進程,從九十年代已降的基督教概括性研究,發展到現在以中國當代文化和處境為主軸的多元研究,出現了更為精細和專業的課題劃分。這一變革從當今基督教研究的學科設置與基督教研究的進路可見一斑。就學科設置而言,九十年代以來的中國基督教研究普遍隸屬於文史哲三大學科,漢語基督教研究基本上是前述人文學科的附屬研究。近十數年,內地大學紛紛出現了具獨立主體的基督教研究單位,諸多國內大學紛紛設置宗教研究中心或基督教研究基地,加諸多項以「漢語神學」為題的研究工程均獲得大學和國家社科基金所接受,漢語基督教研究/漢語神學的主體性正逐步被確立。

就基督教研究進路而言,漢語基督教研究正展開更為精細和專業分工,例如神學研究(爬梳基督宗教的大小傳統和各自的思想流派)、《聖經》研究(原典原文的文本詮釋和跨宗教的經典辯讀)、文化進路(後殖民研究、女性主義和生態進路)、人類學及宗教社會學的田野調查(不同地域、民族和共同體的實証研究)、歷史學(考察基督宗教不同的派別、中國基督教傳播史的人物、事件、問題)、宗教對話(儒釋道與耶教對話)、公共神學(對比歐洲與英美的異同)等眾多研究進路。由此可見本所背負的漢語神學正步入專業化及精細化的跨學科整合之路向。

無容置疑,漢語神學的基本思想資源是承襲了普世神學的學術資源,包括基督教思想史研究、基督教神學、以及《聖經》研究、基督教倫理、基督教與文化、基督教與現代社會等共同議題。這正是漢語神學與普世神學的共色。然而基督宗教來華可追溯至一千三百年前唐朝的景教,隨後不同的基督宗教派別(包括亞述東方教會、東正教、天主教、基督新教等)分別在唐、元、明、清以至民初都多次來華並與中國文化不斷碰撞,這些碰撞的經驗遂構成本色基督教的重要基礎。換言之,本所倡導的漢語神學就是促動普世基督宗教思想與中國諸文化傳統和當代社會處境的對話與整合,例如部分中國學者使用基督宗教的思想資源對儒釋道、馬克思和當代思潮進行對話、對中國特有的政治及經濟處境以基督教的憲政民主理論作回應、對民族主義的反思、對中國權貴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及其社會倫理的批判思考、對現代中國鄉村建設等重大社會現狀的思考、對女性解放或生態環保等社會現實問題的關注。從中國基督教思想史的角度,基督宗教來華凡一千三百年,不論是唐代、元代、明末清初、鴉片戰爭之後、新中國成立及改革開放,基督宗教在宗教領域上要面對多元而強勢的本土宗教,在政治領域上要服膺政府的全權看管,漢語神學在中國如此特有的文化-政治處境下生成,其議題與內容自與普世神學既相同又大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