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  
漢語神學與公共學界

是期通訊的「文章分享」分別由張慶熊教授和王曉朝教授供稿,兩位都是與研究所合作無間十數載的資深學人,一路走來見證着漢語神學運動的發展和路徑,兩位學人的文章都在言說神學與公共領域的當下關係。有趣的是兩位學人在論述神學在公共領域的語態和法則時也間接反映出漢語神學的特性:張教授在〈政治神學、公共領域和政教分離〉一文中提及「信教公民和非信教公民的各種思想意識都可以參與到公共領域的商談民主話語中去,發表自己的見解,經受來自各方面的理性批判,或被揚棄,或得到提煉,贏得其他公民的贊同,融入到整體公民的共識中去……這不僅因國家在與各種宗教和各派教會的關係上必須保持中立,由此才能保障公民的信仰自由,而且在於民主的法制國家的合法性是建立在程序民主和公民共識基礎之上的,它不依賴於任何一種特定的意識形態,不應也不需與某種特定的宗教結成聯盟關係……一旦他們進入到公共領域,固然可以從他們的信仰出發發表政見、批評社會,但不能以自己的信仰為理據,作為公共領域中的評判真理標準,他們的言論將在理性的批評與反批評、辯護與反駁的過程中融入公共領域的話語中。他們的信念和思想能影響別人,別人的信念和思想也能影響他們。」

另外王曉朝教授在〈既要研究宗教,又要研究神學〉也論及神學在公共學界的應有法則:「『神學』一詞,泛指一切對神這個主題展開的思考、研究或學說。無論何人,只要對神這個主題展開反思,無論其思考的結論是神存在(有神論)還是神不存在(無神論),或是認為這個問題是不可知的(不可知論),或是認為這個問題目前尚未知曉(未知論),都是對同一認識對象反思的結果,都可以稱作最廣義的神學……如果人類從來沒有思考過神的問題,世界上根本就不會有神學。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上各主要宗教都有自己的神學,但神學依然像古希臘時代那樣,教內有、教外也有……神學是思想與學說,神學是理性思維,神學是提升宗教品質的利器。面對獨特的中國國情,學術界要繼續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宗教,也要繼續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神學。學術界要研究宗教,也不能忘記研究神學。只研究宗教,不研究神學(包括對神學的學術批評)不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有害的。」

從讀者感應的角度,兩位學人的短文都言簡意賅地說明自行生發於人文學界的漢語神學,其在教會領域和公共領域的互動和互重;同時又說明生根於人文學界的漢語神學,其思想性、對話性和批判性的應有本質。對我來說,我會進一步詮釋為,這種不謀而合再次體驗了道風山的工作精神:「風隨意思而行,事就這樣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