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  
「漢語神學」的倡導者和推動者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大陸的學術界曾興起一個引進西學的熱潮,其重要性更被部份學者命名為繼五四運動以來另一次「新啟蒙運動」。 在這一波被形容為理想主義、知識重構、引進西學的文化思潮中,有為數極少的中國學者提出在引進西方學術思潮的同時,應注意基督教思想對西方文化和學術這兩大層面的互斥互動的緊密而微妙的關係。 另一方面,八十年代在民間引發的宗教熱也引起中國學界的關注,從而出版為數可觀、介紹各宗教文化讀本,以響應普羅大眾的需求,並期望導引民眾以較正面及全面的角度認識各宗教的文化和基本思想。其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出版的《宗教文化叢書》 更是其中的先行者。

  當我有機會與當時其中一位頗具影響力的大陸學人劉小楓教授面談上述新興學術思潮後,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基本問題:教會外知識人與教會內神學人的互為關係。其中幾個頗值得玩味的相關問題一直糾纏著我,十多年如是乎:

  1. 從西方神學發展史的角度,教制外的知識人和教制內的平信徒,他們如何革新教會的神學傳統,甚至引發一次又一次的神學轉捩點?
  2. 教會神學與人文神學有合作和互動的可能嗎?
  3. 歷代的中國知識人向來對基督教心存拒斥,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學人在沒有西方差會和中國教會的鼓動下,自發性地研究基督教文化和思想,我們位處海外的知識人應當如何回應?
  4. 八十年代的中國學人與自唐朝景教入華後,凡一千三百多年的中國知識人對基督教研究的訴求和切入點有何異同?
  5. 當中國學人不斷參與歷代基督教經典的迻譯後,他們會否成為相關經典的詮釋者和研究者,從而豐富其自身的學科專業?
  6. 漢語的豐富思想資源與基督教這外來思想資源相遇後,將如何承載、轉化和創造新的思想,從而豐富漢語自身的思想傳承?
各自表述、各取所需、合分相濟、共襄志業

  為使這新學術思潮能持續發展,時值一九九二年,本於我在道風山基督教叢林身任事工主任兼副院長之便,我遂與劉小楓教授合作,從一九九三年下旬起使用這機構的設備和資源,試辦了一系列的學術工程, 藉此加快推動這個漸見雛型的新學術思潮。經過兩年的試辦期並藉評估程式確認這些學術工程之有效性及長久性,我遂於一九九五年離開道風山基督教叢林,並在同一個山上另立一所獨立的學術研究機構,命名為「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期許更集中精力和資源以制定長遠事工策略,回應和推動這個新學術思潮。為確立更清晰的工作使命,我們稱這個新興學術思潮為「漢語基督教神學運動」,並提出為襄助和推進這個學術運動而建構「漢語神學」。

  我們工作的起始點,是邀請兩位最關鍵性的相關人物劉小楓教授和何光滬教授從不同的角度闡釋這個新興學術思潮的現象和建構初階理論。 從分工的角度,大陸學人是這一運動的倡導者,研究所是這一運動的推動者,兩者既分又合。分者是指不同地域的中國學人和推動機構從建所伊始就「漢語神學」的概念界定、內涵和外延、主旨追求等展開不同觀點的論述。例如對於倡導者的大陸學人來說,研究基督教能擴大其學術視野和豐富其自身學科的研究資源,對於推動者的研究所來說,我們期望有更多中外教會神學家能與大陸學人共同對話和共襄志業以推動這個運動,朝向既定目標進發。 合者是指雙方本於相同或相似的學術志趣而各司其職,通力合作推動「漢語基督教神學運動」,期許基督教學術成為當代中國學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份。經過各方學界多年耕耘,今天「漢語基督教神學運動」的參與學人由原來只有幾位核心人物而增長成一個頗為可觀的學術群體,其中新生代的年青學人不斷湧現,表現出這個新興學術思潮的頑強生命力和可持續性,這確是令人振奮和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