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    |
汉语神学
现象学的自负与谦卑——读舍勒的〈绝对域与上帝理念的实在设定〉
--    朱东华
北京大学宗教学系博士研究生
2002年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访问研究生

译本:〈绝对域与上帝理念的实在设定〉,载于《死.永生.上帝》,舍勒着,孙周兴译,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6,共201页。
原着:
Max Scheler, Schriften aus dem Nachlass. Band 1: Zur Ethik und Erkenntnislehre. Bern: Bouvier Verlag Herbert, Grundmann, 1986


  舍勒的宗教现象学具有远大的抱负,因为舍勒对『本质宗教现象学』与『具体宗教现象学』作了明确的区分,并认为前者『乃是所有其他哲学的和科学的宗教研究的最终哲学基础』(Vom Ewigen im Menschen, S.156)。根据舍勒的看法,本质宗教现象学要达到的目标有三个:1.(揭示)神圣的本质;2. 探究神圣启示的形式;3. 探究人借以承纳启示内容的宗教行为(Vom Ewigen im Menschen, S.157)。可以说,舍勒的《绝对域》一文,正是对这三方面研究成果的一个较为集中的展示。其中,该文附录部分是对信仰行为的意向性分析;而正文部分则以探究神圣启示的意义和方式为重点。舍勒认为,只有在神圣位格的自行启示或自我传达的前提下,才有上帝理念之实在设定的可能性。而宗教现象学的任务,就是要『为清晰的意识开放出(frei)那个绝对域』(《绝对域》,页140;Gesammelte Werke, Band 10, S.219)。

  总的看来,舍勒的宗教现象学在上述三个研究层面上都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自信什至自负。比如说,舍勒对『原初神圣者』的分析,多少是以耶稣基督为样板的。但这并不妨碍他将佛陀、摩西、穆罕默德与基督一并纳入『原初神圣者』的理念之中(《绝对域》,87),因为他相信,本质宗教现象学在特定事物中发现的『本质联系』,对任何同『质』的事物来说都是本真的。正是由于设定了这样一种方法上的先验基础,舍勒的宗教现象学就带上了自信什至自负的品格。

  当然,舍勒『自上而下』的现象学毕竟与胡塞尔『自下而上』的现象学不同;舍勒的现象学总是处于『自负』与『谦卑』的内在张力之中。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舍勒的思想乃是经过现象学更新的奥古斯丁主义。舍勒非常强调神恩的优先地位,强调神圣位格的自我传达或自行启示的优先地位。他说:『如果没有隐蔽地预先假定上帝之自行启示,……那么,无论何种所谓对神性的实在性的证明,……都不能导致对这种实在性的假定』(《绝对域》,113)。因此,舍勒对历史上有过的各种关于绝对域的『肯定的实行』(即各种『论证』),都要一一予以驳斥(这是《绝对域》一文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以说,各种出于自然启示的『证明』,在舍勒的信仰现象学中没有立足之地。

  当舍勒在《绝对域》一文的『自行传达与自由』部分,重提恩典与自由意志的关系这个老问题时,他真是把现象学的奠基抱负和对自明性的追求,与基督教的谦卑精神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现象学的洞见在属人的自主的(autonomie)知识领域内是有能力为各种研究奠基的,而在神主(theonomie)的知识领域内,现象学却是谦卑的——它只为清晰的意识『开放出』(frei)这个绝对域,而这种去蔽显真的『开放』功夫,总是以神圣位格的自行启示为前提。可以说,现象学意义上的知,乃是自认无知的知;现象学意义上的信,乃是主动开放与被动承纳、主动朝向与被动依赖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