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  
景教與漢語神學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自1625年在西安近郊出土以來,延綿數百年的景教研究一直存在不少迷思。大家都說它是現時唯一實物證明基督宗教早自公元第七世紀年進入中國,但悖論是這一支教派卻早自第五世紀的以弗所大公會議被判定為異端,因而其思想義理常被輕視;而景教源自的東方諸教會源流眾多而繁雜,加上語言障礙又屬小眾教派,自然就更被忽略。

對西方人來說,基督教竟然早自公元七世紀已傳播到中國,不難理解西方世界對中國這起傳奇式的歷史碎片,勢必引發無限的浪漫想象。這種想象在二十世紀初甚至引發一宗私賣景教碑事件,結果導至中國政府把景教碑列入國寶級文物,不予外借海外展覽。對中國人來說,景教碑研究起始於明代天主教三柱石的李之藻,自然以天主教角度詮釋;及至清朝士大夫以儒道佛或金石學詮釋,再至十九世紀初基督新教牧師以新教聖經角度詮釋。其實,歴代不同的進路都有捉錯用神之困。

在二十世紀初,因應敦煌景教文獻偶然被發現,景教研究再次被激活。中外學界遂把景教研究置於世界史、亞洲史和中國史的維度。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因着東方亞述教會與梵蒂岡天主教於一九九四年十一月簽署「共同聲明」,承認雙方基督論的合理性,景教更御下異端之名。從此,景教研究耳目一新,中外學界都展開下述不同的研究方向:

  1. 景教的母會是東方亞述教會,屬早期基督教會四大語區之一。當時四大語區分別是希臘語、拉丁語、科普特語(古埃及語)和敍利亞語,因應不同語區的翻譯和詮釋而引發第五世紀的教義誤判。
  2. 東方亞述教會的禮拜語言從古至今沿用亞蘭語,他的神學傳統源自着重字義和歴史釋經的安提阿學派,同時也部分認受具希臘文化原素的亞歷山大學派,屬於「使徒統緒」的教會。
  3. 因君士坦丁堡主教涅斯多留(Nestorius)被逐事件,東方亞述教會自公元第五世紀後與拉丁及希臘教會有所疏離,但它的教會制度、禮儀、修道和神學間接保留了早期教會的傳統。
  4. 在公元七世紀前後,東方亞述教會信徒沿着絲綢之路與中國建立頻繁往來,及至第七世紀,當波斯薩珊王朝(Sassanid Empire)滅亡,為數可觀的薩珊王朝的皇室後人和東方亞述教會信徒移居唐朝中國,景教也從此傳到日本和韓國,隨後幾百年一直在中國邊疆地區活動。至蒙古帝國興起再次盛極一時,甚至有景教僧代表元朝出使西方,與梵蒂崗教宗和歐洲多國皇室對質教理,其中景教僧馬可甚至被選為東方亞述教會牧首(相等於天主教教宗地位)。
  5. 景教常被批評過於倚重佛道專用詞來講解教理,引至耶佛道含混不清。但現今學界卻發現景教僧對借用的佛道專用詞頗為嚴謹,並不含糊,且在解說景教教理時,旁徵博引敘利亞語教父教理,景教文獻內含教父思想與古代漢語思想的整合。
  6. 東方亞述教會被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稱為「受難者的教會」,千多年的宗教逼害從未間斷。今天這個多災多難的宗教群體依然甚具活力地存在,全球信徒在四十萬左右。

近年中國學界和教會界都在熱論基督教中國化,無疑景教研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課題。自2010年起,我們一直與東方亞述教會商議合作,逐步系統地展開對敘利亞語教父的翻譯和研究(新近成果是翻譯摩普綏提亞的狄奧多若[Theodore of Mopsuestia]原典《教理講授集》[朱東華譯;香港:道風書社,2015]),爬梳東方亞述教會和景教的中外歴史,其神學思想與景教文典的關聯,其禮儀和修道傳統的獨特性,景教/也里可溫教的中國化經驗,這些研究將大大豐富正在建設中的漢語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