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  
「聽其言、觀其行」的漢語神學運動

漢語神學的源起可追溯至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旬,當時中國學界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下,各家學說紛紛冒起,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中國文化復興和引進西學是當時兩大主流,儘管各家進路不同,但目標一致:探索中國現代化之路。當時有中國學人提出基督教研究也是西學的重要組成部份,若中國學人不去探究基督宗教的學術研究,就不可能徹底理解西學的文化和學術底蘊,漢語神學的誕生就在這樣的文化語境下於一九九五年橫空出世。因應起始者是大陸的中國學人,他們的關注自然是文化和知識,研究所的角色是輔助和供應者的功能,我們按着大陸的學術語境和問題意識製定相關的學術議題和項目,並在相互尊重和平等對話的前題下互相學習和合作。

自研究所提出與中國學人携手合作,在中國學界推動漢語神學運動並建設「漢語神學」的理念以來,從創立研究所之始,即受到教會學界的批評。當年基本的質難是:沒有信仰經驗和宗教團體生活的學人,如何能做出合乎教會道統的神學?十數年後的今天,我們又迎來另一個界別的質疑,這次是中國無神論學界的朋友,認為我們是假「學術」為名,實質是借學術研究「滲透」學界,至終是為「傳教」服務。

今年八月份我剛在外公幹,學界友人得悉相關指責後就來電郵查問我們與其他有教派背景的學術機構有何分別?當時我正身處會議之中,為怕掉失郵件,就不假思索地以智能手機的狹小寫字空間,簡單回覆幾句:「『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是一所在香港法定立案注冊的非牟利民辦機構,不從屬任何教派所管轄,享有學術獨立和自主之權利,機構憲章並沒有「傳教」要求,機構成立旨為促動基督宗教的多元思想與中國多元人文學统進行對話和整合。我們並沒有一套特定的思想體系輸入中國,反之我們更重視契合中西學人在雙互尊重和平等的原則下進行跨學科的整合以達至『創造性的轉化』,形成一個嶄新的知識體系為中國學界所認受和吸收,從而豐富中國學術之多元性和回應中國現代性的挑戰,其過程我們稱為『漢語神學運動』,其結果我們稱為『漢語神學』」。沒想到是幾天後,學界友人言簡意賅地回覆我的短訊,並寫下三起工作特質以總結研究所二十年來的工作,並提醒正是這些特質促使中國各派學人能與我們並肩共事多年,風雨不改。

. 堅持學術本位而不設宣教前提

. 尊重多元傳統而重教派立場

. 推進思想對話而不是全盤西化

他的提醒也使我重檢我們的三大核心工程:學術出版、人材培訓和對話與合作,我發現這些特質已成為我們的潛規則,自始至今貫徹在所有的學術工程。為此我們的工作一直受到內地大部份學界的認可和肯定,同時也受到海外學界和教會的認同。中國古言曰:「聽其言,觀其行」,我們歡迎各位讀者和批評者從我們的「通訊」報導中,以「聽其言,觀其行」的角度審讀我們的動機和成果,懇請各方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