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    |
站在巨人的肩膊上—前瞻汉语神学

      汉语神学这面旗帜自一九九三年在香港道风山由刘小枫教授首先举起并随后吸引一众志同道合的海内外华人学人共襄建设,十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其中至为戏剧性的是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间,发生在香港基督教报刊《时代论坛》上持续十个月的笔战:从中国亚波罗到文化基督徒的论争。谁会想到香港浸会大学罗秉祥教授的一篇会议随想文章竟引起一石叠起千尺浪之效应。十多年后的今天,海内外学界对「汉语神学」和「文化基督徒」的讨论依然不绝于耳,难怪参与这个神学运动的佼佼者香港中文大学赖品超教授一言道破地指出,这种持续不断的论争在在说明这个神学的生命力。

  作为「汉语神学运动」其中一个始作俑者,我认为十年不休的论争,在于汉语神学的起点和倡导者与现存所有的神学体系(不论是西方神学或是亚洲神学)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

起始点:

  众所周知,不论中西方的教会神学家都认为神学应是来自教会,为了教会和面向社会。但汉语神学却是来自中国人文学界,为了中国人文学界,面向教会和社会。

倡导者:

  汉语神学的倡导者既然来自中国人文学界,他们的关注点和议题自然与西方神学家和华人教会神学家大相径异。

  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自一九九三年与一众志同道合的汉语神学人共同开拓和推动这个特殊的神学运动,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为汉语神学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其中首要是让中国基督教研究学人自觉自主地制定适合中国学术语境的议题(不论西方或东方的教会神学家,总会在「正统」的召唤下主导每一个「新」神学运动),另外同样重要是让中国基督教研究学人与中外教会神学家建立互信互重的学术伙伴关系,达致双方在平等和友爱的精神下互相聆听和学习。

  二○○五年九月十九日至二十三日在中国云南玉溪的抚仙湖旁,一众多年只问耕耘不问收成的汉语神学人(教内和教外)共聚一堂,回顾和前瞻汉语神学的过去和未来。经过多天的热烈讨论,汉语神学的面貌逐步清晰:

  一、人文性:汉语神学既是发轫于中国人文学界,其生存形态自然以中国人文学界为依归,中国学者将致力从人文精神和多学科角度探讨基督教思想和神学,并力促汉语神学成为中国学术传统的组成部份,与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和当代文化(马克思主义和当代思潮)并驾齐驱,公平竞争。

    二、宗派和跨教派性:汉语神学不从属某一个宗派或教派,它的立足点是历代基督宗教的思想和神学资源,内含犹太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

  三、跨文化性:顾名思义,汉语神学是由汉语思想和基督宗教思想所组成,中西方宗教文化的交流和整合就构成汉语神学的活力,其中双向性的翻译、诠释、吸纳和创造是生生不息的。

    踏入第二个十年,由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主导的汉语神学,其活动範围将从文、史、哲的人文领域扩展至《圣经》研究和实证研究,同时因应中国社会的急速发展,宗教和社会的互动关系日益密切,汉语神学的实践性议题将逐步呈现,一个更趋多元、开放和实践的汉语神学在朦朦中渐见清晰。

    祈祷上主,让这个站在巨人肩膊上的人,具有慎思明辨的视域,继往开来的勇气和再闯新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