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    |
道风山的原始传统和汉语神学

在中国基督教传播史上,挪威传教士艾香德(Karl L. Reichelt, 1877-1952)是一位颇具争议的先锋人物,因为他的宣教对象是中国宗教人士,其中尤以佛教僧侣为主。一九三○年艾香德在香港的道风山建立了一个宗教对谈中心,旨为吸引中国的宗教人士上山访谈,传播福音。在同一个山头上,成立于一九九五年的「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在创立之初首十年同样地备受各方质难,引发诸多争论,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请注意不是宣教对象)也是一个非比寻常的群体;就是中国学术界。艾香德曾于一九三八年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道风山的开创和它的工作」。这篇文章揭示当年的道风山工作主要由宗教研究院基督教丛林宗教文化事业部所组成,分别专责教学与研究、接待客旅与礼拜静祷、出版与集会等工作。

因着艾香德与「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有不同的工作群体和宗旨,我们的工作形式有类似也有差距。

1.  艾香德作为一位北欧的传教士,他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掌握了运用汉语的读写能力,并努力以汉语思考和言说他所理解的基督化佛教。对于研究所来说,我们一直努力汉译出版古今西东二千多年的基督教经典,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在汉语学界和汉语认信群体中以汉语来书写、思考和言说基督教神学。

2.  一九三八年,道风山的「宗教研究院」大楼(即今天的云水堂招待所)正式落成,旨为艾香德的传教使命培育人材。今天的「研究所」在道风山上没有研究院,但我们与内地十数所知名大学联合培训研究生和博士生,我们的目的不在传教,而是培育基督教学术研究人材以服务中国学界的需要,和在中国学界推展汉语神学。

3.  艾香德的工作其中之一便是经常走访中国和东南亚佛寺进行交流对话,借此与各佛教主持建立共济互助的友好情谊。研究所自一九九五年成立以来,我们每年都安排本所学人及中外的特邀教授走访中国和欧美各国的合作大学,以期双方互相扶持,紧密合作;这项工作十五年来从不间断。

4.  道风山位处沙田荒山之巅,环境清幽,同时兼备接待访客的招待所-云水堂(即今天圣殿右侧尊道厅至艺术轩),当时确实吸引不少知名佛道僧侣慕名上山挂单谈道;研究所早自一九九四年起设立访问学人计画,每年邀请十数位内地学人来「所」访问,访问以学术交流为本,其间常设学术座谈和读书沙龙。

时移世易,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宗教的社会,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有计划和有目的地针对某个特定宗教,使其教徒皈依我教,这种传教策略只会挑起宗教间及种族间的撕裂,引来社会分化和宗教仇恨。但艾香德的核心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他以无比的勇气离开自己熟悉的传统进而逾越进入「他者」的传统,在其中虚心学习并回到自己的传统进行反思,重新诠释和丰富自身传统,使他的传统不断更新以回应所属社群和文化的挑战。他这种气魄和睿智永远值得我们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