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    |
「汉语神学」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陆的学术界曾兴起一个引进西学的热潮,其重要性更被部份学者命名为继五四运动以来另一次「新启蒙运动」。 在这一波被形容为理想主义、知识重构、引进西学的文化思潮中,有为数极少的中国学者提出在引进西方学术思潮的同时,应注意基督教思想对西方文化和学术这两大层面的互斥互动的紧密而微妙的关系。 另一方面,八十年代在民间引发的宗教热也引起中国学界的关注,从而出版为数可观、介绍各宗教文化读本,以响应普罗大众的需求,并期望导引民众以较正面及全面的角度认识各宗教的文化和基本思想。其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出版的《宗教文化丛书》 更是其中的先行者。

  当我有机会与当时其中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大陆学人刘小枫教授面谈上述新兴学术思潮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基本问题:教会外知识人与教会内神学人的互为关系。其中几个颇值得玩味的相关问题一直纠缠着我,十多年如是乎:

  1. 从西方神学发展史的角度,教制外的知识人和教制内的平信徒,他们如何革新教会的神学传统,什至引发一次又一次的神学转捩点?
  2. 教会神学与人文神学有合作和互动的可能吗?
  3. 历代的中国知识人向来对基督教心存拒斥,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学人在没有西方差会和中国教会的鼓动下,自发性地研究基督教文化和思想,我们位处海外的知识人应当如何回应?
  4. 八十年代的中国学人与自唐朝景教入华后,凡一千三百多年的中国知识人对基督教研究的诉求和切入点有何异同?
  5. 当中国学人不断参与历代基督教经典的迻译后,他们会否成为相关经典的诠释者和研究者,从而丰富其自身的学科专业?
  6. 汉语的丰富思想资源与基督教这外来思想资源相遇后,将如何承载、转化和创造新的思想,从而丰富汉语自身的思想传承?
各自表述、各取所需、合分相济、共襄志业

  为使这新学术思潮能持续发展,时值一九九二年,本于我在道风山基督教丛林身任事工主任兼副院长之便,我遂与刘小枫教授合作,从一九九三年下旬起使用这机构的设备和资源,试办了一系列的学术工程, 借此加快推动这个渐见雏型的新学术思潮。经过两年的试办期并借评估程式确认这些学术工程之有效性及长久性,我遂于一九九五年离开道风山基督教丛林,并在同一个山上另立一所独立的学术研究机构,命名为「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期许更集中精力和资源以制定长远事工策略,回应和推动这个新学术思潮。为确立更清晰的工作使命,我们称这个新兴学术思潮为「汉语基督教神学运动」,并提出为襄助和推进这个学术运动而建构「汉语神学」。

  我们工作的起始点,是邀请两位最关键性的相关人物刘小枫教授和何光沪教授从不同的角度阐释这个新兴学术思潮的现象和建构初阶理论。 从分工的角度,大陆学人是这一运动的倡导者,研究所是这一运动的推动者,两者既分又合。分者是指不同地域的中国学人和推动机构从建所伊始就「汉语神学」的概念界定、内涵和外延、主旨追求等展开不同观点的论述。例如对于倡导者的大陆学人来说,研究基督教能扩大其学术视野和丰富其自身学科的研究资源,对于推动者的研究所来说,我们期望有更多中外教会神学家能与大陆学人共同对话和共襄志业以推动这个运动,朝向既定目标进发。 合者是指双方本于相同或相似的学术志趣而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推动「汉语基督教神学运动」,期许基督教学术成为当代中国学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份。经过各方学界多年耕耘,今天「汉语基督教神学运动」的参与学人由原来只有几位核心人物而增长成一个颇为可观的学术群体,其中新生代的年青学人不断涌现,表现出这个新兴学术思潮的顽强生命力和可持续性,这确是令人振奋和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