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    |
新格局下的「汉语基督宗教研究」

研究所在1995年倡议的「汉语基督宗教研究运动」,至今已发展了二十多年。过去几年,我不时应邀到中外各大学和研究机构解说「汉语基督宗教研究」的起因、发展和前瞻,常被问及:「汉语基督宗教研究运动」如何回应当下的中国处境?

 

这问题的潜台词是:今天的中国与1990年代的文化氛围截然不同。众所周知,1990年代在文化和学术上与以引进西学和会通中西为特征的1980年代是一脉相承的。正是在1980年代改革开放中期,由屈指可数的中国学者,因着个人的研究志趣,碰上引进西学大潮下古今西东宗教研究经典的译介,开始了基督宗教研究。当时西学研究与基督宗教研究互动并一度具显学之势,蔚然成风。然而,常言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从学术思潮的角度看,基督宗教研究虽已在中国学界发展生根,今天的中国学界对基督宗教研究却不再如三十多年前那般感到新鲜和好奇了。从学术之外的角度看,中国在坚持改革开放四十年后,取得了举世触目的经济成就:在经济体量上,自2017年起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最大贸易国和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家;在国际影响力上,自2013年起借「一带一路的跨国经济平台」形塑在全球经济体中所扮演的共赢大国之形象;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开始着重软实力的文化及价值观建设,如2012年起提倡中国社会主义「四大自信」和「十二项核心价值」等大概念,以回应在超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

 

回应我在首段被问及的潜台词问题:「研究所在1995年倡议的『汉语基督宗教研究运动』,何以在以上的大格局下继续发展下去?」我在慎思之后有以下简覆:

 

1. 「汉语基督宗教研究」的起因是中国学者的自发要求,其生成和建构本于学界的认可和需求,其接受以及所得成就于学界是有目共睹的。研究所将继续努力让其学术建设及成果与中国教会、普世教会和中国社会有所互动,互相裨益。

 

2. 中国将更深更广地与世界各国同步同工,因此在坚持「四大自信」1和「十二项核心价值」2等主体意识之同时,也要考虑这些中国价值与其他地域的价值体系之异同,从而开出对话和整合的势态,打破古今中西的思想藩篱,互相学习和补充是应有之道。相对地,基督宗教囊括古今中西上下数千年的文化资源,研究所多年来努力不懈地开发和研究其思想资源,使之汉语化和中国化,为中外双方的对话奠下重要的理论基础。

 

3. 在对话和整合方面,刘再复教授提出的「转化性创造」:不是「转向他式」,不是转向西方又不是转向千万里之外;不是「退回旧式」,不是转向千百年之前老祖宗,不是转向毛泽东;而是「创造自式」,是创造一套立足于现代中国人生存发展需要的社会形式,是肯定和吸收普世价值又不就範某一既定的西方範式,是开拓中国古典资源又拒绝被固定为某一现有的中国模式,透过「转化性创造」走出一条现代中国自己的路。

 

4. 汉语基督宗教研究的转化性创造,可分两个层次:

 a. 多学科研究的进路(multidisciplinary studies):汉语基督宗教研究鼓励不同学科的学者(文学、历史、哲学、宗教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对基督宗教不同专业学科(神学、《圣经》研究、教会历史、宗教对话、礼仪学/灵修学等)进行多学科研究,借此拓展基督宗教思想资源与中国人文-社会研究的对话空间。

 b. 科际整合的进路(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基督宗教思想资源与其他学科共同合作,参与某些公共议题的讨论,在结合不同学科的研究资源下,解读当今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结构等层面的问题,回应当今社会贫穷、企业伦理、金融和经济、生态等方面提出的挑战。

 

今天的中国自信地向世界提出「负责任的大国论」。而研究所的创所学术夥伴,世界知名神学家莫尔特曼教授(Jürgen Moltmann)在2014年10月的北京高级专家座谈会(由研究所与北京人民大学合办)上提出:「伟大的国家应该具备吸引力,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滙聚于此,因为这里有工作,宜人居住,生活安全,民主自由。」我相信「汉语基督宗教研究」的学术建设与国家的宏愿是一致的。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